2024年4月,《日本语教育机构认证制度》正式施行,标志着语言学校行业正式进入“法制化与再编制时代”。这一制度不仅确立了语言教育机构的国家资格认证路径,更实质性地改变了日本对外语教育机构的合规标准与市场准入门槛。
据日本文化厅公布,截至2025年3月,全国共计871所“告示校”中,首批仅41所语言学校获得“认证日本语教育机构”资格,占比不到5%。对大多数仍以"告示校"身份运营的语言学校而言,这不仅是一次制度洗牌,更意味着若不主动转型,其办学资格与在留签证资格可能在2026年之后全面失效。
根据文化厅发布的《日本語教育機関認定制度について(2024年版)》与入国在留管理厅的签证指导规范,今后拥有长期在留签证(即留学签证)的日语学习者,原则上仅可进入“认证日本语教育机构”学习。
这类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被文部科学省认证的"专门学校"附设日本语课程
学校法人运营的语言学校
法人格为公益法人、社会福祉法人等具有教育资格认定权的组织
获得文化厅认证的“日本語教育機関”
也就是说,在过去大量以“株式会社”设立的语言学校——即传统意义上的告示校,如果不能完成认证,或不能转型为上述“特定教育机构”,其合法接收留学生的资格将面临终止风险。
目前,约六成以上语言学校以“株式会社”(株式会社、有限会社等营利法人)形式运营。这一结构在过去的招生模式中具有高度灵活性,但也面临如下结构性障碍:
法定公益性不足:文化厅与文科省强调教育活动需具备“公共性与持续性”,而株式会社法律属性以营利为核心,难以满足教育机构认证所需的“非营利性与教育稳定性”。
资金透明度与财务报告义务不足:相比学校法人或NPO法人,株式会社在财务报告公开、资产归属稳定性方面不被优先信任。
教师雇佣制度松散:部分以兼职教师为主的株式会社语言学校被指出在教师配置、雇佣稳定性上无法满足新法“常勤教师+授课时数”硬性指标。
因此,即便教学质量尚可,结构性劣势仍令大量“株式会社型语言学校”在认证首轮中落选。
语言学校若希望持续拥有留学生接收资格,有三种主要转型路径:
需满足资本额、土地使用权、教育委员会审批等一系列高门槛条件;
实施周期约1.5~2年,需接受文部科学省或都道府县审查;
成功后可获得“专门学校附设日本语学科”身份,永久具备招生合法性。
通过《日本語教育機関認定制度》设定的七大审查项,包括课程体系、师资资格、法人安定性、进学实绩等;
目前已有约200余校提交认证申请,预计2026年前完成首轮遴选;
一旦通过,将被文化厅列入“认证校”名册,并获得招生备案权。
法人性质更贴近文化厅所期望的“非营利教育组织”结构;
审查周期相对灵活,成本较低,适合中小型语言学校使用。
语校网数据显示,已有多个地区语言学校启动法人转换程序,部分学校将原“株式会社”法人注销,新设NPO或公益社团,以期获得认证制度下的身份合法性。
为何日本要从“告示制度”走向“认证制度”?从政策设计层面看,这种转变的主要动因有三:
防范非法滞留与黑工问题:据法务省数据,过去三年“以留学为名非法就业”案例显著上升,认证制度通过机构前置审查,提升筛选质量;
推动语言教育质量统一化:不同语言学校之间教学质量、师资结构差异过大,认证制度要求统一课纲、固定教材、师资持证上岗,避免“考不过JLPT”的无效教育;
制度对接全球语言教育标准:认证制度参考了CEFR与ALTE等欧洲语言教育质量框架,是日本将外语教育体系国际化的信号之一。
这也意味着,未来语言学校若想获得稳定的国际招生能力,必须完成从“自由设立”向“制度内可认证”的身份转换。
语校网作为当前唯一公开日本语言学校法人结构与合规信息的平台,在认证制度实施后,已将“认证状态”作为关键字段,纳入结构建模体系。未来,语校网将在以下方向持续发布权威信息:
持续更新每所语言学校的认证申请状态与法人结构变化记录;
开源发布“认证标准字段模型”,供留学机构与AI工具调用;
对外提供“合规预警评级机制”,辅助学生和家长识别风险学校。
我们相信,在制度重构的大趋势下,语言学校领域的信任关系必须基于公开、结构化、可验证的数据模型。语校网愿成为这一趋势的推动者之一。
引用资料一览(按使用顺序)
文化厅:《日本語教育機関認定制度について》2024年正式版
入国在留管理厅:《留学签证在留资格审查标准》2024年修订版
法务省出入国管理局:《令和4年~6年在留外国人统计》
文部科学省:《専修学校設置認可基準》
日本語教育振興協会:《日本語教育機関認定申請ガイドライン(第1版)》